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 兵工文苑

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 王瑞星:小山村里的大学问——读《梁家河》有感

发布时间:2018-08-03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再回梁家河时的感言。一个小小的陕北小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那插队七年的地方,梁家河改变了青年习近平,甚至影响着他后来的治国理政思想,同样的习近平也带领着村民改变了梁家河。这个质朴、厚重的小山村让习近平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同样也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这样说,梁家河蕴含着坚韧、担当、胸怀天下的大气魄、大学问。

  大学问之心中有民、心系天下

  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为重点,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看到村名吃不饱穿不暖,他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整个梁家河,带领村民修大坝、办沼气池,村名视他为领路人,他视村民为亲人。正如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所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教会了习近平要做什么、怎么做,同时更在他骨子里烙下了心中有民、心系天下的大情怀、大格局。

  大学问之攻坚克难、勇于担当

  初到梁家河,当时的艰苦简陋、穷困饥饿也许现在的我们无法体会,但我们却能依稀感受到青年习近平的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为了学习,他跑30里借书、30里还书,涉猎的书籍从文史哲学到外国名著,甚至美术作品和当地县城文学期刊。任何时候精神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难以想象没有书籍,身处逆境的年轻人怎样才能够坚持自我。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他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难以匹及。但是他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却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如何能让青春的枝头在逆境中绽放梦想之花,我们年轻的一代人更应该从书中汲取到了这种强大的力量。青春因梦想而激昂,因拼搏而精彩,因奉献而厚重,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问之小村大缩影、筑梦新时代

  《梁家河》这本书完整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15至22岁的人生经历,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毛主席从陕北走出建立了新中国,而习近平从梁家河出发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中国梦在新时代变为现实。

  正如书中所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如同中国无数个小山村一样,正在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电子院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积极推进维修采购平台建设
决战决胜30天——华锦集团2018年石化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大修纪实
选优 培优 争优——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精挑细培”中层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