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工网:7年“啃”下26块“硬骨头” |
||
|
||
4月28日早7时,在吉林江机特种工业公司三分厂加工中心工房里,操作工石阳顶着黑眼圈,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着花一个通宵总结出的加工方法,完全忘记了下班的时间。他的师傅陈晓峰来接班,在他身旁足足站了10多分钟,他竟然毫无察觉。 放下笔,石阳才注意到陈晓峰,便迫不及待地说起加工方法来:“师傅,我之前和您说起的瓶颈问题有进展了!前几天我就做了一个保证位置精度的新胎具,但是和一直在用的软件配合得不太好。昨晚试了另一个软件,经过调试,切削合适了!良品率比以往提高了30%……”话还没说完,石阳的妻子打来电话,他才知道已经下班一个多小时了。 企业复工后,石阳忙得简直是“脚打后脑勺”。白天要陪临产的妻子做产检,他便申请把工作调整成夜班。他原本可以请假陪伴,但同在一个公司工作的妻子理解任务的紧急,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2月份,石阳接到某新定型产品的零件加工任务,由于零件精度要求极高,前两个月合格率一直较低。 石阳最近两个来月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儿。根据分析产品尺寸误差的工艺技术原因,改变加工策略:合并工序更容易保证尺寸精度;再制作楔形固定胎具,用软件编程切削;钳口由铝改为钢质的,消除外力导致的形变影响…… 终于,经过一夜的再次实验,他终于把这种产品垂直度、平行度公差保持在0.01mm以内。 石阳考虑到其他零件加工工序也许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在胎具设计方面实现多种零件共用;编程上优化走刀路径,效率提高20%,较之前的工艺,每200余个零件就减少1把刀具损耗。 “这次石阳改善的加工方法在生产中的作用十分关键。”该单位技术主管李长安说。 同事接班后发现,石阳已经在探索过程中把思路、方法总结出来了,还准备上报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课题,不禁称赞道,“他也太厉害了!” 作为“90后”的石阳,在江机公司7年多的工作时间里,解决生产瓶颈问题26项,节创价值累计超过40万元。在该公司组织的各项生产攻关活动中,他平均日工时多出2小时,承担了很多重要加工任务,是公司得力的“青年生产突击手”。通过不懈努力,近3年来他获得了吉林市五一劳动奖章、吉林市劳动竞赛标兵、中国兵器工业青年技术能手等荣誉。2019年还成为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新型企业学徒制客座教授。(本报记者 王敦富 通讯员 金丰) |
||
关闭窗口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