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勤奋奉献 铸就终身成就——祝榆生 |
||
|
||
「爱国爱民,爱得深沉;爱兵器事业,爱得痴迷;功名利禄,淡如清风。从“土八路”成长为高科技专家学者,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的传奇一生,可敬可佩。」 他1938年参加革命,是胸前挂满了勋章的功臣,他曾一身戎装,是肩扛“两杠四星”的大校军官;他曾身兼数职,是集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于一身的领导和专家;他曾亦军亦民,在军队和军工两条战线成就斐然;他因战争失去了整个右臂,是一位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强者;他博采众长,知人善任,是一位兼收并蓄的智者;他淡泊名利,有功不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他就是原兵器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兵器工业功勋奖、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名从“土八路”成长为高科技兵器专家学者的传奇人物祝榆生。入党76年,祝榆生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倾注在兵器科研事业,无论在职还是离休后再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他始终身残志坚、博学睿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有功不傲,用自己毕生的追求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兵器专家的光辉形象。 2014年10月23日,在这个渐霜风凄紧的深秋时节,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走了,享年96岁。 坚守“把一切献给党”的承诺 祝榆生1918年11月出生于重庆巴县(现重庆巴南区)。1937年,对旧中国积贫积弱怀有切肤之痛的祝榆生考上了黄埔军校。为了抗日,刚入学他就转投了八路军。几经辗转,祝榆生到达了延安。1938年1月,他进入抗大学习军事。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经历过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整个过程,践行着“把一切献给党”的庄严承诺,即便付出血的代价也矢志不渝、无怨无悔。 入抗大后不久,祝榆生如愿以偿被派往了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员。当时,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相比,八路军的武器还十分落后,祝榆生他们手中往往只有大刀和步枪,但就是凭着这些近乎原始的武器,与敌人狭路相逢,舍命搏杀。面对战争,祝榆生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 但是,不害怕战争,并不等于要无畏的牺牲。祝榆生把目光转向了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根据战斗需要,创造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1942年,经过认真研究弹道技术,他创造了迫击炮平射法,以后又创造了坑道定向爆破法,根据各种物体不同抗力系数设计了爆破药量表,改进了坑道作业用听音器、方向盘,夜间观察方向距离的隐现节杆,阻击战车的触发手雷和迫击炮简易瞄具等。这些技术的改进,使我军手中的武器在战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948年1月,在一次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时,祝榆生身先士卒,只身排除火炮故障,不料炮弹突然爆炸,他的右臂血肉横飞,经医院急救,虽幸免罹难,但30岁的祝榆生付出了血的代价,整个右臂截肢。从此,他要努力适应和克服人体失去部分功能带来的种种不便。有的战友劝他,改行转业吧,好好保重身体。他听了淡淡一笑,摇摇头,心想,同牺牲了的战友相比,我负点伤算得了什么?我才30岁,绝不能半途而废啊!随后,他执拗地向组织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当部队领导接受了这位倔强军人的请求,将他安排在兵器教学、科研战线工作时,祝榆生的脸上才绽出满意的笑容。 他默默地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乐观前行。一方面,他作为军事教员,采取重点速成的方式培训了大批走上前线的军事干部;另一方面,他也在近乎痴迷地继续从事着武器的研究和改进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硝烟刚从国土上散去,共产党人便认识到,除了迅速使国力强大起来,别无选择。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一批老兵工去迎接一场新的战斗,祝榆生就是这一队列中坚定的一员。他咬紧牙关苦学博取,怀着对兵器事业的执着追求,开始了自学路上的艰苦跋涉。祝榆生对武器研究的痴迷与执着,不因环境变化和岁月流逝而减退。即便在文革时期被扣上“白专”的帽子,他还借被监督劳动的机会,虚心向工人师傅求教,在那样的环境下偷偷学习加工工艺。 他先后担任华东工程学院副院长、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从一名独臂“土八路”到兵器行业的专家,其经历坎坷、曲折在所难免,那份艰辛、那份执着,唯有祝榆生自己最淸楚。正是这份深沉的热爱,让祝榆生受命担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 古稀老人打造一流坦克的神话 199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三军阵列,铁甲生辉,首次公开露面的99式三代主战坦克组成的方阵威武驶过,它以比肩世界顶尖水平的科技含量震撼了世界,振奋了国人,看到这威武雄壮的一幕,担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祝榆生已是热泪盈眶。 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多少艰辛,只有历史知道其中的份量。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适应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需求,中央下达了重点装备项目——99式坦克的研制任务。谁有资格担任99式坦克总设计师?谁有能量拉近和国外先进坦克相差几十年的差距?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坚定地提出一个人选:祝榆生。并三顾茅庐,力邀其出山。1984年,时年66岁已经离休的祝榆生受命担任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坦克是陆军的主要装备之一。对现代陆军来说,主战坦克的性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兵种的战斗力。中国作为一个有漫长陆地边境的大国,主战坦克的性能对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和外界的很多猜测不同,99式坦克在研制之初并没有某个固定的“假想敌”或者模仿对象,为99式确定的研制目标是要成为我军装甲部队的主要装备,要能应付2000年以后的先进作战对象。应该说,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80年代中期,我国兵器工业的很多基本技术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设计能力、工艺水平和工艺装备上都存在巨大差距,设计院所和工厂里的计算机屈指可数,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中心更是寥寥无几。而且,由于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兵器工业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行业亏损,科研工作更是举步维艰。以这样的基础,要想造出各方面性能都能与西方或前苏联水平相当的主战坦克,困难可想而知。祝榆生承担的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当时有一种舆论认为,应该采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坦克设计风格。但祝榆生认为,不应该在新型坦克上搞这种东西方风格之分,应该按照确定的研制目标总要求来设计我们自己的主战坦克,不管东方西方,只要能打得赢就行。而且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体现中国特色、考虑实战需求的研制道路。 于是,从1984年的夏天开始,祝榆生带领的科研人员悄然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国防高科技攻坚战。从那时起,祝榆生家客厅的灯光就常常亮到深夜,或是和科研人员研讨技术方案和技术难题,或是独自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坦克的技术资料,老眼昏花,老弱残躯又如何?他在用超常的精神和毅力与时间赛跑。 祝榆生提出了“总体优化、功能覆盖、系统取胜”的研制理念,在有限的工业基础上,通过高综合,优化匹配系统功能等手段,来实现最优的坦克性能设计。为了实践这个理念,祝榆生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考察,对各国的主战坦克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并与国外的一些技术人员进行了研讨交流。如对T-80坦克不能原地转向问题,俄方的见解是,几十年前瞄准具功能还不完善时,原地转向功能是有意义的,现在的瞄准具已具备自动跟踪功能,是否可以原地转向就无所谓了。因此祝榆生说,技术问题各有各的看法,关键是要适合自己国家的国情和现代战争的需求。 祝榆生带领着三代坦克研发团队,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体现中国特色、考虑实战需求的研制道路,新设计部件占89.85%,在火力、火控、传动、防护、光电对抗系统、新材料等方面都是首次自主开发研制。 项目研制期间,祝榆生经常要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包奔波于各个试验场地,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有时会失去平衡。这些年跌过多少跟头,他已经记不清了,头破血流的情况也往往被他漠然处之。祝榆生身体已不强壮,甚至有些羸弱。然而,跌倒了,颤巍巍爬起来接着走!只要能走,就一定要亲自到试验现场!这是老人对完成使命、实现诺言最深沉的叩首。 那是1990年,祝榆生在去内蒙古协调有关技术问题的路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72岁的老人坐在地上,半天都没爬起来。之后,他顾不上胸口的剧痛,如期赶到会议现场。研讨持续了几个小时,祝榆生弓着背,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当研讨结束时,他艰难地扶着桌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感到异常,把祝榆生强行送进了工厂的医院,这才发现他摔断了三根肋骨……但是,即便住进了医院,他仍不顾高龄的病体,坚持听取三个研制单位的技术汇报。 这是怎样的一位有着坚强毅力和超常忍耐力的老人啊?至于再听到他拖着断臂,在出差的火车硬卧上爬上爬下,在荒滩野地的试验场一天跑十几个来回,在高大的坦克上钻进钻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祝榆生依旧无愧于战斗英雄的称号。15年磨一剑,横空出世的三代坦克,其机动性与国外先进坦克相当,火力更强,并且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动防护系统等。祝榆生用人生的余年攀爬着科技的巅峰,让中国的新型坦克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伫立于引领武器装备科技前沿的潮头。 高风亮节荡涤世人心灵 三代坦克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祝榆生提出的出硬件、出软件、出队伍三项任务。硬件上,三代的综合性能具有当时国外主战坦克先进水平,该项目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发明一、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和多项国家专利及国防科工委装备研制金奖。软件上,完成有关软件设计应用62项。技术队伍上,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技术骨干,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兵器工业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等等。 一世功名是古往今来多少将帅的追求,作为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绝对有资格站在褒奖的顶尖。但他却像当初平静地接受任务时一样,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不带走任何功名的负累,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网上所能搜到的祝老的消息竟然屈指可数。 他的助手,三代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王哲荣,2001年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祝榆生认为自己不够科学家的标准,没有专门搞过学术研究,所以谈不上有什么学术成就,坚决不主张申报院士。 在荣誉面前,祝榆生总是不停的“推谢”着功劳。2003年,祝榆生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特聘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集团公司第一次科技大会授予祝榆生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可对于这些补贴、奖金,祝老都婉言谢绝。祝老常说:“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 当得知集团公司要评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党组织,真诚地向党组织恳请:“我从1938年10月入党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宣传。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我做得还很不够,他们比我做得更好,应该多宣传他们,我恳请集团公司党组不要评我为优秀共产党员,应该多宣传那些在本职岗位上作出贡献的党员,他们比我更值得宣传,更有教育意义……” “祝榆生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这是所有了解祝榆生的人们的共识。 关于工作,祝榆生置病残身体于不顾,却在科学研究中爆发着令人惊叹的能量,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祝总每顿饭只吃一两多粮食,真不知道他的精力是从哪里来的。” 对待同事,祝榆生平等友善。不少从事三代坦克研制的工作人员都是夜以继日,任劳任怨,他们用朴素的话语表达着对这位总师最真挚的敬意:“看在您老人家的面子上,我们没有奖金也要干好!” 对待生活,祝榆生厉行节俭。由于一只胳膊做饭不便,祝榆生的食谱上经常出现的就是面包、方便面、剩菜剩饭。 对待住房,祝榆生甘居陋室。水泥地板,白粉墙壁,祝榆生却在这里工作不辍,思考不息。由于房屋冬天阴冷,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祝榆生的女儿曾经趁他出差时给邹家华写了一封信,希望组织上能够换一套条件稍好的房子,祝榆生得知此事后,除了将女儿严厉责备一番外,还亲自向邹家华另写了一封信,并请求将原信退回。 全国战斗英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抗日战争年代的“打据点专家”、新时期“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作为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专家,祝榆生可以得到更多,但他选择了放弃,祝榆生的谦虚与淡泊,如同气场一样,洗涤着身边人的心灵。 在祝榆生90岁寿辰之际,参与过三代坦克研制的祝老的几位学生,给祝榆生写了一封信,信里这样说:“在三代坦克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系统的工作中,您的智慧、科学决策能力和勇于替下面技术人员承担风险和责任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您以您的智慧、勇气和人格的力量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宝贵的支持。同时,面对各种荣誉和利益,您又是那么淡泊和谦逊……您的智慧,您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教育着、影响着我们。” 2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以《老兵传奇》和《揭秘99式坦克》为题,分两期播出了对祝榆生的专访。中华网论坛以截图的形式转载了中央台的图文,众多网友对祝榆生所代表的一代人深感敬佩,并反省自身,“为什么他们那一代人总让我们敬佩,总让我们感到使命的重要,总让我们觉得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比起他们,我们深感惭愧。” 祝榆生,就是这样一位共产党员,爱国爱民,爱得深沉;爱兵器事业,爱得痴迷,然而,对名利,却淡然得如一阵清风。他的党性修养、爱国热诚、赤子情怀、高洁美德升华了精神,传递着感动,在这个事变时移的时代,依旧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祝榆生获得“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当祝老踏上领奖台时,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面对这样一位对祖国从无所求,对名利毫无追求的老人,人们选择了最原始、最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他深深的敬意和发自肺腑的尊重。 但使祝魂永存续,中华复兴国不衰。今天,他走了,但在他的带领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三代坦克又孕育出新的产品;今天,他走了,但三代坦克在国庆阅兵礼上的雄壮之姿已在历史中定格;今天,他走了,但“不带着问题定型”的科学态度却永远地留了下来;今天,他走了,以三代坦克研制为重要发展基础的中国兵器工业,正秉承着引领坦克装甲车辆技术进步的使命走向强军固疆的未来…… (来源:《军工文化》杂志 作者:杨关)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