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国经济时报》:自力更生的工业化 |
||
|
||
2013年7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看到这家老牌企业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习近平十分感触地说,“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他还说,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富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时光回溯。自力更生与自主创新几乎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整个进程。据统计,“一五”期间,开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其中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一五”时期,被公认为新中国前30年发展稳定、投资效益最高的时期。 向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倾斜的发展战略,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工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从无到有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 1952年,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1955年,中国的第一辆拖拉机制造成功;1956年,中国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开始批量生产;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经过“一五”时期的大规模、有计划的重点工业化建设,带动了新中国第一次城建高潮,涌现出一批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纺织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出现了八大工业区,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 从1964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客观上改善了中西部工业布局和基础薄弱的现状。三线建设期间,先后建成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建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时期。不但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做好了准备。 而这一切,都与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分不开。 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表扬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武重)正是我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内生产重型、超重型机床规格最大、品种最全的大型骨干企业。2011年10月,公司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子集团单位。 当年的武重,从1953年筹备,到1958年正式投产,被打上了重重的前苏联的烙印。早在1954年,中苏双方签订《武汉重型工具机床厂设计工作合同》规定。这意味着,包括工厂大门在内,武重厂房的设计施工基本都由苏联援助完成。这颗“亚洲明珠”在建厂之时,吸引着中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投入其中,开创了中国重型机床工业的崭新事业。 此后,武重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中国第一台直径6.3米的重型立式车床、第一台10米立车、第一台重型七轴五联动机床……武重的产品也曾出口到俄罗斯、巴基斯坦、英国、印度等国家。 而此时,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外援撤出,走大跃进等弯路。武重这颗明珠开始黯淡。加上自身沉重的负担和落后的经营体制,武重开始了它的“下坡路”。 正是依靠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精神,经历了多年沉寂后,武重这头工业大象终于开始挪动其庞大的身躯:从青鱼嘴到佛祖岭,从传统化向数字化、高精尖,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2011年10月25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武重集团完成重组,正式并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11月2日,武重自主研发制造的4台机床正式交付,再创多项世界之最。 凤凰涅槃,重生后的武重拥有8大类、50多个系列、300余个品种,产品全部实现数控化和复合化功能;公司还能为客户提供机床大修改造、设备再制造、机械加工服务和各类铸、锻、金属结构件产品。如今,已有两万多台套由武重研制的工作母机服务于我国能源、交通、冶金、机械、铁路、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并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 近几年,武重承担研制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项、国债项目3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研发了一批首台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高档数控机床产品,满足了国家重大项目的加工需求,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作出重要贡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力更生与自主创新。 事实上,回望我国整个重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到“三五”时期,正是依靠建设初期的艰苦奋斗的自力更生精神创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的自力更生精神进一步升级为新时代自主创新的勇攀科学高峰精神,携历史的巨轮,踏歌前行。 本报记者 徐蔚冰
|
||
关闭窗口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