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云「中国内陆」官方网站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机经网:央视《记住乡愁》走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哈一机集团

发布时间:2019-03-18

  你永远不知道哈尔滨有多冷,也永远不知道兵工人有多热血。从“闯关东”的开天辟地,到动荡年代的守卫家国,再到建国后投身兵工建设的激情,一代代兵工人用一腔热血,耕耘着脚下的这片白山黑水。如今的年轻人正从先人的故事里汲取着力量,让敢闯敢为、勇于担当的精神薪火相传。央视4套《记住乡愁》栏目走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20世纪50年代初,张建业大学毕业来到哈尔滨,成为当时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的一名技术员。

  当时,厂里接到研制轻型坦克的任务,张建业和他的同事负责传动部分的零件生产,但拿到设计图纸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蒙了,面对从来没见过的机械构件,想要独立完成生产,难度极大。更困难的是,当时厂里甚至连生产部件的工具都没有。

  张建业在采访中提到,当时完全靠人工笨干,没有专门的工具,当时条件不具备,没有办法,大家都是做些土工具。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些热血青年们,靠着改造原有设备、自制土工具的办法,一点点解决零部件的生产。为了解决精细度不达标的问题,这些拿惯了笔杆子的年轻人,又拿起了锉刀、砂轮,一点点手工打磨,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哈一机的员工们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轻型坦克。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说起这些往事,老人依然满怀激动与兴奋。

  张建业在采访时讲到,假如说一个国家没有国防工业,就等于没有国防,所以我们当时的使命,就是要干好这个工作,能够为国家创造出好的产品、制造出好的产品,心里觉得是最大的光荣。

  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哈尔滨相继建起了数十家工业企业,一个个“共和国第一”不断在这里涌现,为共和国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如今,许多年轻人继承了父辈们的志向。冯世毅是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的一名员工,1992年,当时只有19岁的他来到厂里,接过父亲的班,成为一名电焊工。

  2012年,哈一机研制了一种新型车辆,这种车最薄的地方仅有1.5毫米,两块薄板焊接后极易变形,当时,国内还没有人能够解决这种难题。

  冯世毅表示,当时我感觉这个焊接虽然有难度,但是作为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应该把它攻克了。比较倔强吧,有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

  那个时候正值盛夏,车间内接近四十摄氏度的温度。因为板材很薄,每一寸焊接,就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有的时候,连续几个小时站下来,冯世毅的腰和手麻了,就用毛巾敷下,接着干。

  三个月时间,尝试了几十种材料,进行了数百次的试验,终于解决了薄板焊接变形的难题。

查看原文

关闭窗口
集团公司聘请中国科学院芮筱亭院士为双跨院士2019-02-22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网站:中国军工精彩亮相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2019-02-21
《人民日报》:中国制造 一分钟(记录中国·我们都是追梦人①)2019-01-15
江麓集团“中国第一塔”助建“世界第一高塔”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