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云「中国内陆」官方网站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看,这群新时代的奋斗者
——揭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

发布时间:2018-07-05

  清早,夏日的阳光洒在安静的校园小路上。“记者老师,您在哪?我在这个灰色的教学楼门口,看见没?”手机那头,传来浓重的东北腔。

  我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算大却绿意萦绕的校园里,四处张望着找寻我的采访对象—2017级劳模本科班班长张鹏。不远处,一个穿着正装衬衫的彪形大汉猛劲地向我挥着手,我赶忙跑上前去。“您好,我们劳模本科班的学员都在楼上等着了”,热情的笑容绽放在大汉黝黑的脸上,他左胸前别着的那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闪闪发光。

  每位学员背后都有故事

  2018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让更多人听说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这个集体。

  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信中说:“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

  让劳动模范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劳模群体的关怀和厚爱。199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创办劳模本科班,学员主要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近日,该校劳模本科班的全体学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表达了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决心。

  提起这封300余字的回信,2018级劳模本科班学员王加全言辞间难掩激动:“我反复地看,几乎是全文背诵下来了。”同级学员邹宇锋则说:“那天晚上激动得一宿没睡着。”

  在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心中,能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班集体,为何他们能够收到总书记的殷殷寄语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拜访了部分劳模本科班的学员和老师,第一次了解了这个特殊集体中的动人故事。

  不同于其他应届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劳模本科班的学员都有过社会工作经历。每届劳模本科班的规模适中,这次收到总书记回信的2017级、2018级两批学员,总共38人,都是“身怀绝技”的优秀基层工作者。他们来自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克服了家庭上的、工作上的各种困难来到北京脱产学习,其中还有来自新疆、西藏的几位少数民族学员。

  与普通大学生最明显的区别,是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年龄。张鹏告诉我:“从‘60后’‘70后’‘80后’到‘90后’,横跨4个年龄段,我们都在一个班级里学习。”

  1991年出生的朱军,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员之一,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一家公司就职。他从18岁开始,就在各种数控车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从公司的比赛、到市里、省里,再到全国性的比赛,一路挑战,一路荣誉。终于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朱军在2017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为他进入劳模本科班学习叩开了大门。

  “80后”的全国劳动模范王子龙,来自吉林省双辽市自来水公司,是一名奋斗在一线的自来水管道工人。“为了不影响居民用水,管道工人都是夜间施工。有一年腊月廿九,大家都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突然有一处管道破裂,导致半个城区停水。东北的冬天,夜里有零下20多摄氏度,我和同事站在冰水里工作抢修了6个多小时。修好以后累得就想直接躺在沟里睡觉。我们真的就地躺了一下,结果衣服立刻冻在了地上。”如此辛苦,却是王子龙工作的日常。

  “60后”学员侯卫东,在山东成武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已经为“三农”服务了30多年。在北京学习期间,侯卫东也没放下自己的工作。常常是在一周的学习结束后,周四晚上赶回山东,周五凌晨1时多到家,接着8时30分准时上班。下周一再回到北京继续上课。

  “每位学员背后的故事,都能讲上一天”,张鹏自豪地告诉我。的确,听了劳模学员的讲述,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劳模学员更有拼劲

  在工作岗位上的突出贡献,让这些劳动者有机会能来到北京,坐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教室里学习。而学习,对他们也是一次新的挑战。

  劳模学员们多来自生产一线,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历又各不相同,既有中专、大专生,也有初中、高中生。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又来自五湖四海,有一定比例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其中个别学员用汉语交流都很困难,也不会书写汉字。

  而在这里,4年的学习中,学员们要完成28门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劳动经济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职工社会工作等。每学期期末要经过考试,毕业还要通过论文答辩,才能拿到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文凭。

  “从一线工人变成学生,确实有要克服的困难。原来我工作一天都是站着的,从来不坐凳子,现在要在教室里一坐一整天,开始时是觉得煎熬、不适应。”朱军笑着告诉我他最初遇到的难题。

  但不怕吃苦、勇于挑战自我,却是劳模学员们共同的特点。能有这样的机会圆自己的“大学梦”,学员们都很拼。他们在学习中的努力成果如何,劳模班班主任刘慧丽最有发言权。“劳模本科班的学员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但他们却没有气馁过。他们都深知学习机会的宝贵,也求知若渴,认真好学的精神比一般本科生更强。有一次大学英语课的课间休息,我来班级检查考勤,一进教室就被震惊了。全班的同学有的在座位上看教材,有的做笔记,有的把单词一点点标清楚读音,在大声朗读,学习的氛围特别浓烈。要知道,来这里学习前,有的学员连26个英文字母都念不全,现在却要通过大学英语的考试。”

  而不怕苦、敢挑战的可不仅仅是学员们。采访时,文静的刘慧丽老师坐在一群身强体壮的学员当中,格外显得身形纤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老师,却赢得了学员们最多的尊敬。“我们的刘老师可以说是‘没有奖章的劳模’,我们应该打个大奖章颁给她。”张鹏嘴上开着玩笑,心里却满是对刘老师的敬意。“我们这个班级不好带,怎么去和学员交流、沟通,怎么管理,都要有技巧。刘老师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我们每个学员。有谁身体不舒服了、思想上纠结了,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我们刘老师。班级要建一个小医务站,刘老师立刻就从自己家搜罗了两大箱药带过来。”

  被自己带的学员当面夸奖,刘老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了。“因为我和很多学员是同龄人,所以我们有更多的共性,也更能理解他们。可以说我和学员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师生教学互长,这应该是劳模班班主任与劳模学员相处的真实写照。大家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我倾诉,我也愿意倾听。每位劳模班的学员身上那种实干精神、工匠精神,都值得我去虚心学习。”

  用劳模精神鼓舞更多人

  劳模本科班的学员们能够来到北京读书深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在感染、鼓舞、激励着周围的人。

  王加全就讲了自己家发生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孩子很自豪地告诉老师说,‘爸爸在北京上大学’。老师勉励他:‘那你也要像爸爸学习,长大了也到北京上大学。’” 能成为孩子心中最好的榜样,让这位山东大汉感到格外骄傲。

  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分子,劳模班也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校园增光添彩。学员们积极参与“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在身边”等活动,将他们自己的事迹讲给普通的大学生们听,让年轻的学生们能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近距离接触到劳模精神。

  最近一期的劳模讲堂主讲人是2017级学员郑峰,他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名基层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学校里有各种社团,有的同学对电影放映感兴趣,我就常去和他们沟通。我把一些电影的放映原理、电影百年演变的材料,送给感兴趣的同学。之前在学校的涿州校区做活动,我还把电影放映机带去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感受放映电影的乐趣。我们劳模班还有各行各业的学员,像制造高铁的技术工人,在劳模讲堂上都会把自己行业的知识讲给没有走出过校门的同学们听。”郑峰说。

  在朝夕相处中,劳模班的学员们相互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从高原藏区来的学员,到北京后水土不服,大家就轮流照顾;有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学员,主动在节假日为大家当“北京游”的向导;在运动会上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学习上大家相互帮助、督促、共同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向劳模班学员寄语说: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当劳模班的学员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时,他们也的确带回了“劳模”与“劳模班”的双份荣光。

查看原文

关闭窗口
张华会见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2018-06-20